1)第七十四章 借礼言事_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借礼言事

  第七十四章借礼言事

  就在第二天朝廷颁布诏令,对于先前还停留在中书门下两省讨论的针对今后科举次数增多进士的擢升恩典裁减终于形成法令颁布天下施行——制科第一等及进士第一名任用为大理评事,签署两使幕职官事,代还后升为通判,再次任职期满使用为馆职;制科第四等与进士第二三名授予两使幕职官,代还后改任为次等京官;制科第五等与进士第四五名授予试衔知县,代还后迁任两使幕职官……

  朝廷这一法令使得去年颁布的两年一科举考试的诏令算是打了个折扣,原本是四年一考录取进士每榜四百人为额。这样一来按照先前去年的新诏令做法,虽然同在四年之内录入数额没有变化,但是借此可以将进士的升迁度给压下来。

  王景范是丁酉科进士,这一科的进士原本是这条新诏令的受害者——官场上是一步慢步步慢,在地方上多待一年就意味着自己升迁的机会减少一分。官场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越往上高品级的官位是有限的,既然在科举考试中千军万马杀出来,若是不在仕途上勇猛精进就实在对不起这个进士出身。进士显贵不是在东华门唱名受人瞩目,其根源便在于其升迁度快,如若不然谁还关注进士唱名?这条诏令使得进士升迁度大受压制,至于制举科本身就很难考而大宋立国以来制举从来就是第三等为最高,就是这第三等还只有一个人获得,等若制举考试更成jī肋一般。

  不过王景范提前回京诏试使得他成为丁酉科进士中唯一一个逃脱此项诏令的进士,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即便他那一科的进士二三名被授官一州通判也要老老实实的再多干三年才可回京试馆阁。尽管丁酉科这届进士文星璀璨、能人辈出,但是在这一步上显然与王景范相比落后了一大步——被王景范列为同科头号对手的吕惠卿现在还在真州任推官,按照其诏令他中规中矩的升迁,再过四五年他未必能够回京诏试成为京官。

  正如历朝历代以来所有的法令都是用来钻空子的一般,王景范自然清楚这条诏令自然挡不住那些有真本事的人——吕惠卿的小传对他在熙宁之前的介绍非常简略,但他却能够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这个真州推官根本用不着坐满六年的地方官就回到京师了,他的学问使他得到了欧阳修、曾公亮和韩绛的推崇,这自不用说还有王安石。只是类似吕惠卿这般人物终究还是少的,苏轼、苏辙、曾巩、程颢自然也是有这个实力的,不过他们都不具备吕惠卿那样向上爬的野心动力。

  “终究还是文人治国啊!”王景范轻轻的用手指磕着桌面,虽是早有这份心理准备,但在接到这份诏令后还是感到有些怅然。朝

  请收藏:https://m.zsdad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