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九章 栈缓冲区溢出_超脑黑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个好消息,原本林鸿还以为需要对硬件进行改动,现在有了进入这个模式的方式,他完全可以直接不通过硬件,仅从软件上的漏洞就可以直接对这个计算器进行破解。

  经过一个晚上的奋战,林鸿最终成功了。

  他找到了一个计算器里面的栈缓冲区溢出,从而成功地往里面写入了自己的代码,突破了固件系统对用户操作空间权限的限制。

  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临时存取数据的需要,一般都要分配一些内存空间,通常称这些空间为缓冲区。

  这个区域一般是可以进行数据存储和删除操作的,保护级别并不严格。而在缓冲区之外,在存在着其他一些系统内核数据区域,存放的数据都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数据,一旦那些数据被修改,整个系统就可能发生崩溃,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以这些系统内核数据区域是被严格限制和保护的,用户不能对其进行操作。

  栈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特点是先入后出。就像一条死胡同,大家排队进去,满了之后停止进入,然后再一个一个排着队出来,先进去的那个人,最后才出来。这种数据结构生活中也有不少例子,例如交试卷,先交的人一般要到最后才会被老师看到,还有就是以前ktv里面点歌系统,先点歌的人,反而排在最后面唱。

  按理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是需要对压入栈里面的数据长度进行检查的,一旦这个栈已经满了,就必须停止对其再进行压入,否则就会产生溢出。

  而林鸿找到的这个栈缓冲区,正是那些工程师编写代码的时候不严谨,忘记对这个栈进行长度检查,于是林鸿一直往其中压入数据,等它满了也不管,继续压入,于是便发生了栈内存溢出。

  溢出便意味着栈缓冲区之外的单元会被改写,而假如这些数据单元里面存储的数据是有用数据的话,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程序崩溃,通常情况(求魔最新章节)下,这只能算是程序的一个bug,但是当向这些栈中压入经过进行设计的数据,就不仅仅是bug了,而是成为了可供黑客利用的漏洞。

  林鸿正是精心设计好了一个小程序,然后将其编译成机器码,先是向他找到的那个栈中压入一些无效的数据,精确计算这些数据的长度,等达到一定长度之后,再将他设计好的数据给压入进去,让其发生溢出,覆盖缓冲区之外的区域,这样当固件系统运行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成功地调用执行他的这个程序……

  于是,这个严密的堡垒便被林鸿给成功攻克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经过林鸿无数次测试才找到的,为了精确计算栈的长度,他至少反反

  请收藏:https://m.zsdad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