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十一章各行其道(一)枪炮厂_民国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一章各行其道(一)

  码头远端的高处,方剑雄策马而立,手里端着望远镜看着码头上。这种偷窥真的很没意思,比起当年在校园里用山寨版的俄制望远镜偷窥女生宿舍,实在是寡淡的很。

  两位谈判使者,杨士琦还好理解,本来就是帮着唐绍仪在上海跟南方革命党谈判。张謇跟着跑来,就有点说法了。

  孙宝琦私下里跟方剑雄谈起过张謇和袁世凯的渊源,两人相识与吴长庆军中,张謇还指导过袁世凯写八股文。后来张骞对袁世凯来了一段名骂,写了一份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致袁慰亭司马绝交书》。把袁世凯好一番数落,讥讽袁世凯随着低位提升,而自己没有变化后,称呼也随之变成老师、先生、某翁、某兄。

  袁世凯被骂之后没反应,两人绝交二十年。

  这段往事,其实也没什么,骂了就骂了,绝交也无所谓。袁世凯也没有打击报复之举动,二十年来也没对张骞做出任何不利的言行。

  可是后来两人居然联系紧密,还是张骞主动找的袁世凯。时值1904年,清政府预备立宪,张骞主动给袁世凯写信,希望他能擎起立宪的大旗。1906年,清政府新政搞管制改革,袁世凯权力缩水,遭遇极大挫折。张骞又去信鼓励,称:亿万宗社之福,四百兆人民之名,系公是赖。并主动提起当年旧事,自嘲小家子气。“不足尽公之量也!”

  用孙宝琦的话来说:“张季直眼睛毒着呢,袁项城虽然权力受损,然北洋新军上下皆为项城旧部。季直人虽在野,以实业闻名。实则心在庙堂,欲借民间之力而干政。清廷虽有削弱袁项城之举,然未动其根基。以张季直的眼光,不难看到项城当时不过龙困浅滩。”

  袁世凯是不是大度不好说。在张骞的吹捧面前,立刻反吹捧:夙学高才,义无多让。主持民间立宪运动。更是:英绝领袖,鼓吹群伦,隐然为舆论之母。

  1911年袁世凯出山之前。张骞更是在赴京途中,亲往彰德,与袁世凯静夜深谈,凌晨三点才散。事后文记:午后五时至彰德,访慰亭与洹上村,道故论时,觉其意度视二十八年前大进,远在碌碌诸公之上。

  这些事情,孙宝琦归纳总结:“袁、张之和,一朝一野。互为呼应,皆大欢喜!”

  方剑雄是俗人,所以说了句俗话:屁股决定脑袋!一个有天下之志,一个把政治信念寄托在对方身上。说到难听一点叫勾搭成奸,说的好听一点。叫一拍即合。

  杨士琦心情很复杂,上海议和被袁世凯临时叫停,原因很简单,方剑雄不买账都是白瞎。好在方剑雄夺取武胜关之后,主动提出了和谈事宜。战场上站了主动,却又主动提出和谈。袁世凯极其幕僚判断。应该是孙宝琦这个老师影响了方剑

  请收藏:https://m.zsdad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