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3章 下狱(“永恒开天”盟主加更)_宋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与本王看看?”

  “好啊,大都的事一了,维就去四川,你敢接吗?”

  “!!!”阿难答突然发现,赵维好像不是在开玩笑。

  眉头紧皱,“你...你真的要去四川?”

  赵维咧嘴一笑,“你我一见如故,做个邻居岂不美哉?”

  “......”

  阿难答第一反应,他骗人的!

  “巴蜀进去容易,想出来可就难了。”

  “殿下巴不得我不出来吧?”

  阿难答,“你太天真了!若敢入巴蜀,我定让你有去无回。”

  “哈哈哈!”赵维大笑起身,“维是说笑的,殿下不必认真。”

  说完向阿难答一拱手,“时辰不早,维告辞了。”

  阿难答送至厅外,看着赵维的背影,心说:他是骗人的,他一定是骗人的!哪个出了大都不得往海上跑,去巴蜀干什么?

  骗人的,骗人的......

  ————————

  最近,大都朝堂议的最多的只有两件事:

  一是,东瀛诸务。

  这一点无可厚非,四岛新归,需要处理的杂务甚多。

  另一个,则是湖广、江浙、福建、东瀛四行省的王相认命了。

  最为微妙的,尤属东瀛。

  其位之争,主要集中在史权、王积翁和留梦炎身上。

  不得不说,元朝之初,对汉臣还是比较优待的。只看三位备选,便知都是汉人。

  当然,也有蒙古贵族和色目人觊觎此位。

  但是,忽必烈考虑再三,决定还是派汉人去比较合适。

  一来,汉臣都是书生,顶多鼓捣出点阴谋诡计之类的小手段,出不了大事。

  毕竟东瀛离中原甚远嘛,万一谁弄出点幺蛾子,都来不及反应。

  二来则是,东瀛偏向中原文化,无论官民都亲近汉人。所以派汉臣前往,也是考虑到东瀛本地百姓的因素。

  放眼朝堂,有这个资格且无它务的汉臣,也就这么三位了。

  至于谁去,却是忽必烈尚未决定的。

  问过谢叠山的意见,先生支支吾吾似有难言之隐,最后给出一个王积翁的建议。

  也问过朝中别的蒙古官员,大多指向史权。

  忽必烈嘴上不说,其实心中也清楚的很,史权是北地汉人,归顺元朝早了不少,更得蒙古人信任。

  而史权这个人,为官清廉、也有能力,确实是好人选。

  可就是有点太刻板,眼中不容沙子。从他告发阿里海牙贪污这个事上就看得出来,喜欢抗上。

  别忘了,伯颜可还在东瀛呢!他可不是阿里海牙那么好说话的,相处不好,必然出乱子。

  至于王积翁,学识甚高,能力一般。

  不过,用在东瀛足够了。加上又是大儒身份,更能得到东瀛人的认可。

  可还是有问题,之前王积翁和伯颜有过殿上之争,显然走不到一块儿去,也非良选。

  所以说啊,做为一个皇帝其实也挺累的,永远不能做非黑即白的选择,更不可能指望臣子

  请收藏:https://m.zsdad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