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章:略知一二_我真不是山野大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陵墓规模,也不是很大。远没有李子夜在传承中见到的。

  “要不这样吧,李先生?文物清理现场就在附近,要不我们现在去那儿看看?”

  杜海棠建议的问道。她之所以邀请李子夜来遗址,也是为了看看能否产生化学反应。至于这反应如何产生,说实话她还在摸索。

  李子夜听后点了点头,然后和杜海棠她们前往现场。摄影团队负责全程拍摄,把每个镜头都记录下来。

  考古遗址四周,都被警戒带拉了起来。为防止有意外发生,所有方位都设立警卫,进出必须登记、核实。

  一车一车的土堆,被倾倒在遗址外围。考古人员拿着各种装备、仪表,在现场清理残骸。

  有挖到一半的陶罐,也有破碎成几片的陶壶、陶碗……需要工作人员细心整理,把它们先归拢到一块儿,等后期再进行修复。

  遗址最开始被发现的时候,是附近村里有人挖地,挖出来两个陶制的小人。然后他们也不懂,就想着拿城里卖卖,换点烟钱……

  但这么一卖,可不就出事了嘛!用网友的说法就是,“刑啊!宝友!这日子越来越有判头了~”

  国家法律规定,华夏境内,包括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所有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

  特别是建国以后出土的文物,不管是盗掘,还是意外发现,都不允许买卖。建国以前出土的,根据朝代、历史价值,也有不同标准。

  曾经有位老哥,花8000块买了一把青铜大宝剑,拿去天天鉴宝炫耀。最后被网警顺着网线找上门,判了12年。

  原因是他买的青铜大宝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带有铭文不是一般的剑,只有将领能佩。买卖青铜器,本来就是重罪,加上年代久远物品珍贵,那更是重中之最……

  ……

  “刘主任,我们是总-台记者,请问一下你们在挖掘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小王拿着话筒问道。她之前做过外场记者,采访起来并不陌生。

  刘主任在镜头前有些紧张,不过还是回答了她的问题,“挖掘过程倒很顺利,但…我们考古队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对这些文物的后期修复……”

  在刘主任说完后,镜头转向遗址现场。只见破碎、坏损、腐蚀严重的文物不少,甚至有些连清理、归整都难度很大。

  数千年前的东西,但凡有点地下活动,墓里的陶陶罐罐就破了。加上日积月累的腐蚀,能有一件相对完整的文物出土,都是考古队的幸运。

  副总编杜海棠,在旁默默地听着。她也不是专家,对文物修复也不了解。

  不过在她身边,可是站着一位隐藏的高手。于是杜海棠,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忽然对李子夜问了一句,“李先生,您对修复文物有所研究吗?”

  李子夜听后,沉吟片刻,接着淡淡开口的说道,“略有研究。”

  “如果他们需要的话,或许我能帮上点忙。”

  话音落下,不仅跟前的杜海棠,一脸微讶的盯着他看。就连附近那些考古队员们,都不禁朝他望来!

  请收藏:https://m.zsdad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